背后的故事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在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历程中,在中国科技人才的成长经历中,对创新的追求生生不息。
12月7日,“坚守初心,为梦前行——老科学家捐赠资料选展之二”在中国科技会堂开幕。这次展览是继2013年底“科技梦·中国梦——中国现代科学家主题展”后,基于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以下简称“采集工程”)筹备的第二次中国科学家主题展览。采集工程项目办公室组织研究力量从2017年顺利完成采集的39位老科学家中,选出14位老科学家的捐赠资料进行展示,其中有在混凝土坝的抗震理论和分析方法研究及解决重大工程抗震关键问题做出创造性贡献的陈厚群院士,从事板块构造及蛇绿岩等研究、较早阐述祁连山蓝片岩高压变质带和建立中国完整的蛇绿岩剖面的肖序常院士,研究沉积地质学、矿床学、油气储层地质学的刘宝珺院士,曾参加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的关键部件技术的攻关,为发展我国核技术作出了重要贡献的宋家树院士,参与选育“金大2905”和“金大26”等中国第一批小麦优良品种研究、1955年中国科学院第一批学部委员戴松恩先生,在两栖爬行动物分类研究中描述和命名了38个两栖和爬行动物新种(或亚种)和两个两栖动物新属的赵尔宓院士,主持研制了我国第一台百万次集成电路计算机操作系统和第一个全部用高级语言书写的操作系统、主持青鸟项目及多项863高技术课题的女科学家杨芙清院士,长期从事轧管工艺与设备的设计、生产和研究工作的殷国茂院士,在我国较早建立细胞超微结构技术的翟中和院士,致力于真菌系统的合理化与完善、对我国白粉菌目的有关属种以及全世界范围内白粉菌目的所有属的全型进行了详尽研究的郑儒永院士,长期从事自动武器的研究与开发、为我国自动武器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的朵英贤院士,长期致力于森林生态和资源生态工程的研究、在自然?;で芾砗蜕挚蒲Ь约扒蛏ㄉ璺矫孀龀隽酥匾毕椎睦钗幕菏浚邮滦男匮芡饪埔?、教、研工作50余载、推动 了我国心胸血管外科事业的发展的夏求明先生,长期从事野外物化探工作、在闽粤湘赣四省深入矿区勘察调研、用20余年时间完成近600万字的《江西南部地质、物化 探找矿文稿》后无偿捐献给党和国家的杨衍忠先生。
到中国科技会堂参加学术会议的科技工作者纷纷在展台前驻足。漫步其中,观众得以了解老科学家以身许党、以身许国事迹背后鲜为人知的细节,同时近距离地观看老科学家当年的工作手稿、学习笔记、设计图纸、交流信函、科研仪器,辅以讲解员既有深度、又有温度的介绍,一个个“高大上”的科学家瞬间变得生动形象——
有的参展观众细细读着戴松恩学部委员三次申请入党的材料、宋家树院士收藏的《人民日报》关于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喜报,为老科学家对党和国家的忠诚所感动;有的观众认真拍下殷国茂院士的钢管设计图纸、郑儒永院士的手绘植物病害属形态图,感慨着他们严谨慎思的治学态度;还有观众对刘宝珺院士、肖序常院士使用过的地质仪器充满兴趣,由衷钦佩他们的艰苦奋斗精神。陈厚群、肖序常院士百忙之中 更是亲临展览现场,逐一介绍了自己捐赠的资料,耐心回答了观众的各种问题。观众们纷纷表示,此次展览办得很有意义,希望未来能有更多机会、更多观众看到更多科学家的资料、听到更多科学家的故事,让中国科学家精神更充分地助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采集工程自2010年实施以来,截至2017年6月,已启动479位老科学家的采集工作,收入馆藏基地各类手稿、书信等实物原件资料90649件,数字化资料230461件,高清视频5266小时,音频资料6094小时。这些资料,是科学家个人科研生涯的真实记录,更是六十年来共和国科技发展的珍贵记录,是让一代代年轻人深入了解科学家和他们的家国情怀,真切感受什么是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的最好教材和最好范例。
基于“坚守初心,为梦前行——老科学家捐赠资料选展之二”的展示材料,利用《今日科苑》专刊,结集出版这次展示资料背后的故事。通过将科学家的学术成长经历与时代主题、民族精神结合起来,讲好中国科学家的故事,让科学家们的家国情怀与科学精神,成为新时代中国人砥砺前行的榜样。这是采集工程的初心。